壹壹雕塑,淺談對校園雕塑的見解
雕塑系是學院派雕塑的大本營,它推崇的經典雕塑和現代雕塑,參數大體只有十幾項,比如主題、素材、材料、體量、色澤、質地、手感、造型特征、風格、個性、情調、趣味、觀念、功能以及具體的人文傾向或政治態度等,這些常規參數都可以通過儲存在計算機中的雕塑史知識以及哲學、美學、藝術學、政治學、經濟學、社會學、心理學、史學、民族學、民俗學、宗教學、人類學、國際關系學、自然科學等各門知識,通過遠超人腦構思的電腦設計方案,最后依靠三維打印技術,制作出比米開朗基羅、羅丹、賈柯梅蒂更到位或更特別的杰出作品。學院派雕塑系會被取消,但雕塑學將會異軍突起。雕塑學專業培養的不是雕塑工匠,而是強調對雕塑史、雕塑的可能范圍、雕塑的新興功能具有廣博而獨特研究的學者。這類專家只要能熟悉電腦設計程序,能輕松駕馭上述十幾項參數,便能夠成為一名新式雕塑工作者。
壹壹雕塑對雕塑的發展趨勢其實早已在展現,多元的、變異的、時尚的雕塑形態日益在翻新和裂變。順應這個大趨勢,首先應當關注雕塑內含的變化。內含的變化會打破藝術圈本質主義對雕塑的固定見解和要求。盡管現代主義雕塑在五十年前就已經問世了,不過教育界、知識界的反應很遲鈍。三十年前出版的《中國美術辭典》對雕塑的定義是:雕塑,造型藝術之一。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。以可塑的(如粘土、油泥等)或可雕刻的(如金屬、木、石等)材料,制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。由于它占有三度空間(長、寬、高),因此亦名空間藝術。也有稱為視覺藝術或觸覺藝術的。一般分為圓雕和浮雕等。又可分為室內雕塑和室外雕塑。因材料能長期保存,并能直到裝飾和美化建筑、器皿等作用,故常帶有永久性和紀念性。
當今“百度”對雕塑的定義大同小異:雕塑藝術,是造型藝術的一種,又稱雕刻,是雕、刻、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。指用各種可塑材料(如石膏、樹脂、粘土等)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質材料(如木材、石頭、金屬、玉塊、瑪瑙等),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、可觸的藝術形象,借以反映社會生活、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、審美情感、審美理想的藝術。
人類是愛向后看的物種,也可以說是被各種定義綁架的物種。這一習氣在實踐的層面固然安全和保險,但會嚴重影響人類對感覺的表達和想象的追求。世界發展到今天的信息時代,發展到人機一體終將取代自然人從自發到自為的時代,人類的感知和想象獲得了以往無法比擬的空間,藝術的潛在可能及其異形異態會層出不窮,進而轉化為人們能接受的常形常態。
另一方面,雕塑的功能會進一步泛化,走向多元。經典雕塑會大面積走進家庭、走進墓地、走進會所、走進小區、走進城鎮、走進景區、走進公園與游樂場、走進體育館和高爾夫球場、走進露天泳場、走進商業區,走進餐館業,走進一切人多的地方和人跡罕見的地方。
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的推廣,雕塑與建筑物的結合將變得普遍。未來的城雕,有很多會設置在樓頂。這需要建筑師和雕塑家合作,或者具體的建筑家或雕塑家一身二任。一旦一身二任,很多地標建筑的外形會是一件巨型雕塑作品而不是一般的、表淺的造型藝術。這類建筑已經出現,但大都流于俗氣。再進一步,大型建筑群會出現負形城雕。所謂負形雕塑,類似于繪畫中的正負形:正形即建筑群實體,負形即建筑群分割并包圍的空間形成可視的非實體雕塑。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,使得城市雕塑步入無序發展的混亂狀態。城市雕審查制度將會確立。雕塑自古同建筑保持著裙帶關系,既是建筑內含的形象標志,是建筑物內部空間的享有者,更是建筑外部空間的限定者。
雕塑作為精神的載體,會一直與我們共同發展與進步,每一件雕塑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,是一個時代的化身。